影响一个时代的“山药蛋派”文学

宗荷发表于2015年05月11日21:59:31 | 名家美文 | 标签(tags):土豆 山药蛋派文学

土豆学名马铃薯,在世界上产量最多的中国,土豆有很多名字,洋芋、山药蛋、荷兰薯等,甚至还以它命名了一个享誉新中国文坛的重要文学流派——“山药蛋派”。

电影海报《小二黑结婚》(资料图)

电影海报《小二黑结婚》(资料图)

追根溯源,“山药蛋派”起源于20世纪40年代中期。1942年5月,毛泽东同志在延安举行的文艺座谈会上讲话,明确提出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方针,强调文艺工作者必须到群众中去,到火热的斗争中去,为革命事业作出积极贡献。1943年,赵树理发表了《小二黑结婚》,可谓毛泽东文艺思想在山西抗日根据地贯彻的成果,开启了山西本土创作在文学民族化和大众化方面的大跨步。

赵树理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深通农村之事,懂得农民之情。其实早在20世纪30年代,他就接受了鲁迅倡导的大众化理论,立志做“地摊文学家”并为之努力实践,可惜作品大多石沉大海。而他的《小二黑结婚》一问世,就受到广大农民群众的热捧,引起社会性的震动。仅太行边区便连续印到4万册,小二黑、小芹、三仙姑、二诸葛成了妇孺皆知的人物。这个有着历史原型的悲剧故事,被赵树理改编成青年男女抗争封建恶霸势力、争取婚姻自由的喜剧,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也迎合了时代对文学大众化的热切召唤,为新文学树起了“走向民族形式的一个里程碑”。此后,赵树理相继创作了《三里湾》《锻炼锻炼》《套不住的手》《实干家潘永福》等一批洋溢着浓郁山西乡土气息的作品,并被誉为写农民的“铁笔圣手”。

无独有偶,当时马烽、西戎、胡正、孙谦、李束为等在抗日战争的烽火硝烟中走上革命道路的“文艺界五战友”,他们在文学创作上与赵树理不谋而合,创造了不少以山西农村为题材、适合群众口味的作品。如马烽的《我的第一个上级》、西戎的《赖大嫂》《宋老大进城》、胡正的《汾水长流》、孙谦的《南山的灯》等。这批作家的作品多取材于农村,充满山西乡音土调,所以被文艺界视为为“火花派”或“山西派”。

刚开始,有人觉得他们的作品“土里土气,难登大雅之堂”,还以山西盛产的“山药蛋”为其命名,戏称为“山药蛋派”。但恰恰是这种勤俭节约、朴实无华的“土豆精神”和浓郁鲜明的地方特色,让这批山西作家有了一个为自我正名的契机。正如高捷在《山药蛋派作品选·序》中所言:“把山西作家群称为‘山药蛋派’,不管出自爱昵的谐谑或微含轻蔑的调侃都无关紧要,它的确较为确当、形象、风趣地概括出这个流派的特色。”他们也凭借其整齐的阵容和鲜明的风格,成为那个特殊时代里深刻的文学印记,其作品似乎如山药蛋般憨实可爱又有嚼味儿。

微信搜索:花草树木网或hcsmnet,关注我 | 加入千人QQ群:315286686,有问题问大家
本文网址:http://huacaoshumu.net/html/meiwen/text1090.php,转载请注明,谢谢!
更多
上一篇:李昆纯《君子兰》下一篇:雨打芭蕉

hcsm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