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栀子花开

廖伦涛发表于2014年06月14日18:16:49 | 名家美文 | 标签(tags):栀子花 廖伦涛 散文美文

五月是栀子花飘香的季节。

记忆中,父亲最爱栀子花。那时家境虽穷,买油盐酱醋都困难,可每逢端午节,父亲总要叫去集市买上几大束艾草和栀子花,除了自留着,还用小剪刀,剪上一两枝微绽的花蕾,分送给邻居。看着纯白透碧、散发幽香的栀子花,父母一脸笑靥。大概是爱屋及乌,我也爱上了栀子花。只要买花回来,我便拣上几朵放进铅笔盒,背上小书包上学,周身都是香喷喷的;有时还要洗个墨水瓶,放上几粒盐,拨弄几下叶片,小心插上一两朵花儿,放在课桌旁,沐浴阳光,微闭双眼,深深呼吸,聆听花开。

为了栽花,在老屋前后,父亲还专门砌了几个小花台,每年种养的栀子花又香又大,以后每年的五月,都要给我带些到城里来。

爱花的人是不需要理由的,无论是自然之香,还是人为之后的气息,都大有可人之处。

渐渐长大,对栀子的偏爱不曾消减。刚参加工作,便下乡指导发展中药材生产。当我走进药场,肥沃的土地长满了各种各样的中药材,田间地头,最亮眼的还是那成片的栀子林。栀子树有七八十厘米或一米多高,那蓬勃的树身,褐色的枝桠,翠绿的叶子,几十或上百朵花儿正精神抖擞,竞相开放,有单瓣的,也有复瓣的,那种柔和的白色分明是一桶牛奶里加上那么一点蜜,在阳光的烤炙中凿出一条香味的河,美得清凉可人、惊心动魄,无不尽显生命的强盛。由于受父亲的影响,我也酷爱写作,有了这些工作经历和生活素材后,当我把这些感受写成一篇篇优美散文发表后,一向无比严厉的父亲立即高兴起来。

父亲廖仲宣,是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市曲艺家协会主席,长期从事群众文化工作,知识渊博,多才多艺。但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却长期遭致“下放劳动”“关牛棚”“游街批斗”等不公正待遇。尽管如此,但父亲却得以去接触群众,熟悉农村,在群众生活深厚的土壤里,获得丰富的源泉,写出了数百件深受群众欢迎的曲艺、戏剧作品。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恢复了县文化馆长职务后的他尽管已50岁,却仍怀着一颗感恩的心,紧贴时代,唱响主旋律,创作热情空前高涨,曲艺作品多次荣膺国家曲艺金奖。省曲协于1991年将他的作品选择了40篇汇集成《曲艺作品选》,作为向伟大祖国的献礼之作,他创作的四川清音《茶馆风情》,也被中央电视台文艺频道在2001年春节期间展播。

父亲多年工作上是把“好手”,也非常热爱生活,山川风物、花鸟虫鱼、民风民俗,都是他深入挖掘的题材。他知道我也喜欢栀子花,就讲,为什么许多人都喜欢栀子,因为她一身都是宝,又洁白无暇,要是你们今后也能像栀子那样,对国家对社会有大的用处就好了。

可惜,离家后的这些年,很难再见到故乡那样硕大的栀子花,城里偶尔有,也只是小叶的、娇弱的盆景,苍白的花朵,似乎还缺少营养和地气。最令人痛彻心扉的是,去年的栀子花开时,八十三岁高龄的老父亲永远离开了人世!噩耗传来,如房屋坍塌、天崩地裂!奔丧回故乡,我第一次看到了屋前的栀子花儿竟是那样的凋零和伤心,情相近,心相通。它们也同我们一起呼长天、共悲泣!

时光荏苒,一年一度的“父亲节”来临,而我却再也没有那个至亲至爱至尊至敬的父亲了,再也收不到家乡的栀子花了!近日来,和兄妹们一道缅怀父亲,青少年时那沁人心脾的幽香又在梦里萦绕。一觉醒来,仍是满鼻的芬芳,满屋的花开,满腹的心痛,满眼的泪水……


hcsm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