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椒的故事

章沙红发表于2014年10月19日23:00:05 | 名家美文 | 标签(tags):胡椒 故事 胡椒生产基地 海南省万宁县兴隆华侨农场

胡椒,又名:昧履支、披垒、坡洼热等,属胡椒目,胡椒科、胡椒属木质攀援藤本;茎、枝无毛,节显著膨大,常生小根。花杂性,通常雌雄同株;浆果球形,无柄,花期6~10月。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第一个最大的胡椒生产基地,是在海南省万宁县兴隆华侨农场建起的。

然而,这个基地未形成之前,曾经闹了一个有关胡椒的笑话,这个笑话就发生在我们的生产小组里。自那以后这40多年间,每当我想起这个笑话时,心中就泛起一串苦笑的浪花。

1954年春,我们一批在兴隆华侨农场边沿地带刚回国不久的单干归侨,经农场第二次场员代表大会同意,被吸收为场员。一进场,我们之中8位青年,组成一个生产小组,被调到古村作业区,参加刚成立的咖啡队去开荒种咖啡,并负责管理一个一亩多地的咖啡苗圃。我被任命为咖啡队长兼这个小组的组长。

进场时,听说仍然留在场外单干的一位姓王的归侨,育有胡椒苗。考虑到农场往后必将大力发展热带经济作物,而目前只是大面积种植香茅,咖啡刚开始开荒育苗,其他什么热带作物都还没有。我和几个同志商量,去向那位姓王的单干归侨买些胡椒苗,带进农场种,也算我们这些新场员,对农场的一点心意。

这位姓王的单干归侨,倒是很慷慨,一下子免费送给我们50株。

其实我们这班在海外城市长大的侨生,虽然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吃胡椒粉,却从来没有见过胡椒长成什么样的,更加不懂也没听说过怎么种植胡椒。这50株种苗怎么处理,我想既然拿来了,就在咖啡圃里先育起来,反正农场这么多归侨,总会有人懂得种植胡椒技术的,以后去拜师就是了。

在苗圃里,这些胡椒苗和咖啡苗一视同仁,该施肥都施肥,该淋水都淋水。不久胡椒苗长势很好,叶片像巴掌那么大,绿油油的,椒蔓粗壮笔挺地直指蓝天。我们都很高兴。我特地去向农场生产科汇报,生产科一位副科长跟随我到苗圃来。他观看后说:“胡椒品系有南榜(注)椒和北婆(注)椒两种,你们这个是北婆椒……。”接着,他就胡椒的大田定植、管理谈了一些技术性问题。这位副科长也是刚从印尼回来的归侨,我知道他所在的侨居地,是个胡椒产区,所以他的关于胡椒的讲话,我们听了都很新奇,信服,我牢记在心,回到宿舍把它记到日记本上。

不久,海南农垦局热带作物科一位科长,带着十几个热带作物学校的学生,到农场参观,来到我们的苗圃。我向客人介绍了咖啡苗圃情况后,带他们来参观我们的胡椒。

一开始我指着那些胡椒苗说“这是胡椒,胡椒品系有南榜椒和北婆椒两种,我们这些是北婆椒……”,接着我就把不久前农场生产科副科长对我们讲的有关胡椒生产技术的那一套,像背书一样照背一番。

那位带队的农垦局科长,似听非听地,在苗床边来回走动,观察着我们的“北婆椒”,最后他蹲下身去,翻翻椒叶,拉拉椒蔓仔细研究一阵后,抬头用海南话对学生说“这个不是山栳吆,咱农村到处都是”,有几个学生也蹲下去扶起椒叶观察后说“是,是山栳”。全组人只有我会海南话,听他们这么一说(当时我还不知道山栳是什么植物),正想争辩说“这是北婆椒”,只是因为我没有十足把握,就没开口。这时,他们站起身来,那位带队的科长,拍去手上的沙土,凝望了一下胡椒苗,回过头来,带着一副有话想说又没说出口的神态,有礼貌地微笑着说声“谢谢”和我握手告别,带着学生们走了。

客人走后,我把客人关于山栳的话告诉大家,副组长小肖说:“要真是山栳,我们白白挑了几十担水是小事,在客人面前闹出这样的笑话,可真丢人。”

后来经过调查,证实这些“北婆椒”确是山栳。我们全组人恼羞成怒,气愤地把这些我们曾经当作宝贝,满腔热情想把它当作献给农场的见面礼,而现在竟让我们在客人面前丢人现眼的,被说成是“北婆椒”的山栳,全拔掉摔向苗圃边的水沟旁。

过了好些日子,水沟边这些山栳仍然顽强地活着,每当我到水沟边挑水时,看到它们在微风下,叶子翩翩摆舞;似醉非醉的神态,好像在向我微笑。这时我脑子又浮现出那位带队的科长有礼貌的微笑,又想起我是怎样在他们面前“南榜椒”“北婆椒”地胡扯一通的情景,心里真不是滋味,真想狂声大喊,又想大哭一场。

兴隆华侨农场开始真正种植胡椒,差不多就在我们小组闹出山栳当胡椒的笑话后不久。

有个归侨场员,在海口华侨招待所,拾到一包内有40株胡椒苗,带回农场北区作业区,种在我们咖啡苗圃水沟对岸的大田里。40株后来死剩八株,就从八株几年间繁殖到20十亩。这就是农场的第一代胡椒园,一棵棵底宽顶尖像绿色宝塔一样的胡椒树,耸立在这平坦的20亩大田里,十分壮观。1960年2月周总理到农场视察,曾参观了这个第一代胡椒园,并在田园里和一群归侨子女红领巾学生一同合影留念。

以后又从这20亩引种繁殖,于是一管区的三合水、大南泥,四管区的金鸡寮,八管区的南跃村、南旺等地,大片大片地开辟胡椒园,走在这些地区的场内公路上,两旁山坡上满眼绿宝塔,令人看了心旷神怡。

1959、1960年农场先后来了两位胡椒老农。一位姓陈的马来西亚沙劳越归侨,在侨居地经营了几十年胡椒种植业,是个小椒园主。另一位姓周的印尼难侨,16岁从上海卖猪仔到印尼,一直在一家胡椒园当了30多年胡椒工人,1960年作为难侨被安置到农场来。

陈、周两人都有丰富的种植、管理胡椒的经验。农场就以他们两人为主帅,分别在南旺、金鸡寮两地区大面积地种植胡椒。这时,全场胡椒面积已达3600多亩。“文革”前产量达15万公斤。

1962到1964年间,海南各县响应海南区党委“大力发展热带经济作物”的号召,纷纷派员到农场来,学习种植胡椒。农场的胡椒种苗,不仅供应全海南各农场、公社,还向广东、广西、福建、云南等地大量供应种苗。省内外来农场参观、取经的客人络绎不绝。

这个全国第一个最大的胡椒基地,就这样产生了。


hcsm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