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枣

施博远发表于2014年11月19日23:54:20 | 名家美文 | 标签(tags):枣树 吃枣 散文美文 施博远

每个人都有自己喜爱的水果。我喜欢枣。

枣树很泼皮,枣树生长的地方,细根伸展到哪儿,春天那地方就会冒出嫩枣苗,移栽到别处,三年就能开花结果。枣树还有个怪脾气,打则旺,不打则败。用时髦的话说,枣树是“被虐待狂”。枣树越是被击打,来年结果越多,如果未被击打,来年结果就少。

小时候,我栽过不少枣树,有糠枣,有米枣。糠枣,树长得很高大,果实粒大饱满,但吃味差,肉质粗糙,糙如糠,少甜味,糠枣之名,估计由此而来。米枣,果实小而圆润,如玻璃弹球,嫩时青,熟而黄,老而红。味特甜,而且树不高而清秀,丰年果实累累成球,一串串,如葡萄般,将枝头压弯,随手可摘。摘下来,在衣服上轻轻擦一擦,送入口中,鲜甜,可吃一饱。

《诗经》里说:“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美酒,以介眉寿。”《史记》记载苏秦赴燕国游说燕文侯时,曾说过这样一段话:“燕……南有碣石燕门之饶,北有栗之利,民虽不佃作,而足于枣栗矣,此有谓天府也。”看来历史上还真有人把枣当作干粮,视食枣为丰美的生活。

枣的果实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有养胃、健脾、益血、滋补、强身之效,枣仁可以安神,所以有“一日吃三枣,青春不会老”之说。

最近街头水果摊上有一种枣,味甜,如米枣。但果有大有小。小者,十元一斤,中者十五元,大者十八元。我喜欢枣,大小都吃过。老板说,叫冬枣。有山东的,也有陕西的。陕比鲁味道好。冬枣,亦称雁来红、苹果枣、冰糖枣、鲁北冬枣等,是无刺枣树的一个晚熟鲜食优良品种,为我国独有果品。山东、山西、陕西、河北、河南等省都有。冬枣在古代作为贡品,专供皇家享用。

冬枣,吃在口中,确有不一般的味道。在我的印象中,甘蔗是鲜甜,像池塘里的水,汪汪一片;蜜糖甜得发喉,像瀑布,劈头盖脸;冬枣和米枣一样,甜阴阴的,像山涧小溪的水,甜得清冽,没有尽头。尤其外观非青非红,金黄通透的那种,酥而甜,咀嚼的感觉就像是在欣赏精品古画轴或二王的书法。朋友爱收藏,藏有一枣花石,黄褐色,石上布满白黄色星点纹理,恰似枣花盛开,间有树木、水草、湖泊等。石质坚硬细润,正像冬枣的甜味,甜得塞牙,细润入喉。

我曾养过蜜蜂,见过枣花蜜。琥珀色,蜜汁透明,粘稠,有光泽,枣花香味。味道甜腻,有辣喉之回味。

吃过几次枣,忽然发现牙不好。

白廷玉的《湛渊静语》中有段话说到枣。客有曰:“梨益齿而损脾,枣益脾而损齿。”一呆弟子思久之,曰:“我食梨则嚼而不咽,不能伤我之脾;我食枣则吞而不嚼,不能伤我之齿。”这便是成语“囫囵吞枣”的出处。

据说枣者,原谓找也。乃黄帝赐名。后来仓颉造字时,根据枣树有刺的特点,创造了“枣”字。看来吃枣,似乎有点找事儿,跟自己的牙过不去。小儿龋齿,一般因为多吃糖。看来欲想健齿,这甜枣,不能多吃。要不,学那弟子,不嚼,不咽,囫囵吞之。

吃枣损牙,但枣木刻字,却为古人所喜。唐杜甫《李潮八分小篆歌》有:“峄山之碑野火焚,枣木传刻肥失真。” 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卑唐》中说:“ 欧、虞、颜、柳诸家碑,磨翻已坏,名虽尊唐,实则尊翻变之枣木耳。”白居易在《杏园中枣树》诗中也说:“人言百果中,唯枣凡且鄙。皮皴似龟手,叶小如鼠耳。……君若作大车,轮轴材须此。”看来这枣木之韧,与枣的甜味一样,有劲道,很耐久。

又据说,雷击的枣木具备神灵气运,佩戴于身,不仅可以抵御邪恶之气近身,还可带来祥瑞和幸运,因此古人称之谓“辟邪木”,在道家法术中是至高无上的神木,并视它为贵重之物而珍藏。

鲁迅先生《秋夜》里写道:“在我的后院,可以看到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读鲁迅的作品时,教授分析说,这是神来之笔,树的单调,表明了鲁迅当时无聊寂寞的心境。我便嘻嘻偷笑,因为我以为是忘不了那树上的枣。现在,每当吃枣,我便想起这两棵枣树,以及课堂上那偷笑的情景。


hcsm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