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农业 让城市种菜成现实

浙江日报发表于2014年01月10日11:03:01 | 新闻资讯 | 标签(tags):微农业 城市种菜 城市田园

城市里,容不容得下一个田园梦?

在城镇化加速推进的今天,在一个个崛起的新都市里,有大道通衢、有高楼林立,却也有一个“顽强”的意象反复出现,那就是居民小区里的白色泡沫种菜箱。

当种菜在城市里“顽强”地出现,带来了农家肥的臭气,邻居的抗议,再扩大到顶层空间、公共绿地的所有权争议,让小区、城市管理者颇为头疼。但是,当批评的声浪一边倒,有人还在非议种菜人“没有素质”时,湖州人却看到了一个城市田园新梦。

他们将工业设计的理念用于农业,做成几乎可以全自动种菜的种植装置,好玩又摩登;他们将田园设计植入到房屋规划前端,让农业符合城市美感,现代又实用。

微农业的出现,独辟蹊径却在情理之中。城市,是否可以成为现代农业的新空间?

泡沫箱为啥顽强?

杭州下沙多蓝水岸小区东面,有一块宽20多米的绿地,绿地里景观树和草坪新植不久。附近的沿江里芦苇飘荡,再往东,就是下沙景观大道——沿江大道。但就在这块绿地上,有些树木被铲掉了,小区居民在这里集体“开垦”出菜园,30多户人家的小菜园连成了足有半个足球场那么大的菜地。不仅有碍观瞻,还有人用粪便施肥,臭气弥漫,招致投诉。

发生在金华婺城区的事更“极端”,青青小区旁足有10米宽的通园路上,绿化带已经被小区里的大叔大妈们改造成一块块菜地,种上了青菜、萝卜。铲掉绿化带,自己种上放心菜?有人分析,吸饱了尾气的菜可不一定放心。

好像是对过去乡村生活的一种留恋,文成县巨屿镇的移民聚居点,也有不少从珊溪库区搬迁下山的村民,住进了按照现代理念规划建设的小区,却一定要在房前屋后种菜,一棵芥菜两棵青菜,在他们眼中,是比月季、金盏菊更美的风景。

同样在城里种菜,这里风景大不同。

走进湖州市多媒体产业园,乍一看,花草、灌木、乔木、草坪,绿化元素齐整,与别处没有太大区别。可仔细一看,就能发现原来水上漂浮的不是睡莲,而是水培的玉白色卷心菜,层层叠叠的菜叶如同花瓣绽开。冬天,荷尽已无擎雨盖,卷心菜却如菡萏盛放。

再走到园区中央下沉式的广场,这里有茶座、咖啡馆,落座往外一望,围绕在旁的绿化带里,种的是一丛丛翠绿的青菜、芣苢和甜菜,还有枝条柔软的胡萝卜缨子。它叫“生命之环”。冬天,经冬不凋的各种绿色蔬菜让它生机勃然;春天,这里满是黄灿灿的油菜花。

这特别的“菜园”,是在湖州市农科院微农业研究所的指导下建设的。所长张志友带领记者到园区企业的小阳台上,这里也有蔬菜点染的风景。棕色木质的基座里,是经过处理的蔬菜培植基质土,没有难闻的气味,里面铺着一根根黑色的水管,这是保证蔬菜成长所需的滴灌设备,一丛丛的绿叶蔬菜整齐可爱。

种菜,也可以符合城市美感。

谁来载动乡愁?

去年11月底,湖州市举行了城市微农业博览会。这场特别的博览会发端于2011年8月,湖州市在全国成立了第一个以“微农业”命名的研究所。湖州市农科院院长鲍鸿说,湖州将城市微农业作为一个大产业来研究发展,正是看到了“顽强的泡沫箱”里装载着城里人的情感需求。小小泡沫箱载不动这城市化浪潮中汹涌的乡愁,需要以现代农业的理念与技术,为它寻找一个新的载体。

在湖州,白色泡沫箱一度是市民无法回避的存在。鲍鸿的好友居住在湖州地中海小区的联排别墅里,让他惊讶的是,当他走进朋友家前院,依然看见了白色的泡沫箱。为什么?鲍鸿从湖州历史文化中溯源。

“苏湖熟,天下足”,湖州是粮食主产区,有着源远流长的农耕文明。如同中国所有城镇的城市化进程,越来越多的湖州人离开农田跨进城市,湖州人对农耕文明的留恋, 对田园生活的怀想,就拥挤在“顽强的泡沫箱”里。

去年夏天,湖州当地媒体曾就“小区菜园好热闹,社区管理添烦恼”引发过一场热烈讨论,许多市民表达,希望种菜能得到疏导,而不是单纯禁止。

“这说明了城市农业的天地很宽广。城市微农业的核心,不以产量为主,更讲究精细精致。微农业可以满足市民的情感需求,慰藉忘不掉的乡愁。”鲍鸿说。

浙江农林大学教授朱祝军在湖州首届城市微农业博览会论坛上这样阐述:“微农业是以满足城市人群对新农业元素个性化需求为目的的新兴产业门类。”

韩蓬建做了大半辈子的媒体人,也与专家教授不约而同做起了城市田园新梦。2011年3月,看到电视里韩国一个少年在母亲的带领下,从首尔明洞一个广场上捧回了一盆蔬菜盆栽,韩蓬建看到了城市农业在中国的产业之梦。随后,浙江艺萌城市农业股份公司便由此而生。

与科研院所合作,“艺萌”研发生产标准化的防渗载具、微灌系统、栽培基质、营养液、种苗、农具,“我们希望能够把城市微农业种植做成小型超市,来满足城市人群的需求。”韩蓬建说,眼下他们正在研发生产第二代的培养基质,泥土不但没有臭味,还能散发出薰衣草一样的香味。

“艺萌”的研发基地在湖州,韩蓬建目前锁定的目标客户群却在上海、杭州、苏州这样的大城市。“在城市化程度越高的地方,对城市农业的需求会更大。”

2011年12月8日,公司在德清建起1200平方米的微田园展示基地,在现代农业技术打造的田园里休闲观光,慕名而来的客人多半是杭州、上海人。“我们刚与南通的房地产开发公司签订合作意向,在楼盘配套的公共绿地上,建设一座1000至1500平方米的城市农业阳光房,而小区的排屋边,还提供8平方米、20平方米的城市微田园供业主选择。”

“让城市农业符合城市美感,把设计美感放在微农业的前端”,韩蓬建觉得,此后在城里种菜,再也不会是让城市管理者头疼的问题。正视旺盛的需求,微农业可以早早衔接到房地产开发的设计规划前端,重拾田园之梦在城市里将不再被视为落后生活方式的余响,而是大有生机的城市时尚。

哪里有五谷香?

34岁的赵根是“生命之环”的作者之一,他是湖州市微农业研究所工程师。“没有大粪臭,哪来五谷香,这只是传统农业的认知。”赵根要带来的,是他在新加坡从事蔬菜汽耕生产的技术和理念。

2003年从浙江林学院毕业后,学习生物技术专业的赵根回到了丽水农科院从事无土栽培、水培花卉的研究。2007年,他来到新加坡最大的无土栽培蔬菜工厂之一——新加坡叶绿青汽耕有限公司。在这里,赵根学习到了现代城市农业使用的最新技术,也看到了产业蕴藏的巨大潜能。

“那是新加坡六大农场之一,占有新加坡80%的生菜沙拉市场。”农场在新加坡这个寸土寸金的国家,高集约化地利用土地,工厂化地生产蔬菜。他解释,“汽耕种植,是用营养液配置高精细配方的植物肥料,雾化喷洒到立体栽培的蔬菜上,能完全模拟肥沃土壤供给植物营养,保证瓜果蔬菜生长发育,又远离土壤中的微生物污染和各种病虫害。

赵根在微农业研究所的展示中心里,就做出了这样的微田园小样本。一根PVC水管,曲曲绕绕三层,做成一个立体种植的载体,不占地儿,适合安放在阳台一角。营养液在水管中输送,蔬菜长得非常茂盛。“就是这样一个设计,却让一个客户家从来不爱吃蔬菜的小孩爱上了吃蔬菜。孩子看到阳台上自己种出来的蔬菜,有了亲近感。”展示中心还模拟出水培蔬菜装点的客厅,生菜点缀的墙体,现代又摩登。

赵根的回归,也源于乡愁。

2009年,在新加坡工作两年后,赵根想要归乡。“新加坡很先进很现代,但是呆长了,还是想要回家。”乡思难解,为什么有这么多城里人执着地种菜,赵根有他的理解。他愿意用所学,帮助大家在城市里实现田园梦。

2009年,湖州市农科院将赵根作为人才引进,2011年成立微农业研究所,赵根来此研发技术,对接服务湖州的微农业龙头企业,并跟同行们一起在湖州的小区、学校开始了城市农业的科普教育。

朱亚平是湖州金龙生态农业公司的技术员,他与赵根一起,在湖州市区白屿潭小区开展微农业推广。做了十几年的农技员,原来一直跟大田种植打交道,如今的培训,让朱亚平找到了新乐趣。

小区里的大叔大妈对阳台和屋顶种植很有兴趣,总围着他问,泥土施肥那么臭怎么办啊?朱亚平告诉大家,只要把泥土和农家肥经过充分的发酵就能免除臭气,或者采用已配比好的培养基,比泥土更给力。

前两天,他刚去白屿潭一户居民家中进行了阳台种植的技术指导。他告诉这位大爷,想要除虫可以不用农药,将蒜头捣碎,浸出溶液稀释后喷洒除去蚜虫就行。大爷很惊喜,种菜除了消磨时间,他还想给家里人种点放心菜吃。

还有更年轻的力量加入。19岁的满吉祥,是湖州市微农业研究所与湖州市现代农业技术学校联合培养的第一代微农业产业工人,在微农业博览会上,小伙子抱着小香猪参展,迎来了不少回头率。

满吉祥出生在湖州城郊,在他看来,学习微农业,能提供一个机会,让他更好地融入城市。“我们这一届学习这个专业的有40多个人,将来,我们可以像物管一样,配备到有城市微田园的小区。帮着居民种菜,我们来打理,让大家有风景看,还有蔬菜吃。父母亲支持我学农,我说这个专业有前途,他们都相信。”


hcsm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