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生的面包树

许志杰发表于2015年03月21日18:07:38 | 名家美文 | 标签(tags):面包树 永生 散文美文 许志杰

——梁实秋故居的失修与复活

1973年1月6日,侨居美国的梁实秋在自己70岁生日的当天写下词一首。那时候,旧屋无觅处,先生空悲叹。如今旧屋已换新颜,该令梁公感到欣慰吧。

梁实秋先生曾经担任山东大学图书馆馆长、外文系主任,他在山大青岛校区旁的小鱼山留下了一个作为故居的小院。据说,当年同在山东大学任教的闻一多先生是这个小院的常客,梁实秋还专门从北京买了一个烤肉的炉子,用来招待客人,闻一多、沈从文和作为山大学生的臧克家,都品尝过梁先生的烤肉手艺。

上世纪四十年代后期,梁实秋应聘到台湾担任国立编译馆馆长,之后又担任过台湾省立师范学院英语系主任、国立台湾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位于台北市大安区云和街11号、就是现在的“梁实秋故居”的这所房子建于1933年,初为台北高等学校一位英语教授的宿舍。梁实秋在这里住的时间并不长,这里只是他担任师范学院英语系主任时的住处,他搬离之后又陆续有台湾师范大学的教授住进。后来因无人居住,一度破败得只有梁实秋居住时植下的那棵面包树还在坚守,似乎是对过去主人的思念和等候。2003年,在一些文化人士和师大师生的共同呼吁下,台北市文化局将其指定为历史建筑物。但是,主人已经换了几茬,而作为影响最大、最有看点的梁实秋,其后人要么失散,要么去了别处,并不在台湾,所藏旧物委实太少。在其被定为历史建筑物之后,又在风雨飘摇中等待了七年,很多木质的建材开始腐烂,甚至成了周遭乱扔垃圾的地方。在经过努力之后,台湾师范大学立项对梁实秋故居进行复修,于2012年整修完毕,当年即对外开放,民众可直接入场参观。

梁实秋刚到台湾时,人生地不熟,有一些孤单,因此,他把时光主要打发在了翻译莎士比亚全集上。这项工作起于梁实秋在山东大学任图书馆馆长和外文系主任之际,后来受国内局势影响,他颠沛流离、动荡不安,但始终没有放弃。到了台湾之后,在日子稍微平和之时,梁实秋先生就给自己制定了详尽的工作计划,每天要翻译2000字。经过近30年断断续续的不间断努力,梁实秋翻译了莎士比亚四百万字的全部剧作和三卷诗歌,还完成了一部一百多万字的《英国文学史》,主编了《远东英汉大辞典》以及三十多种英文词典和教科书,堪称中国翻译史上的一大奇迹,为英国文学在远东地区的传播做出极为巨大的贡献。

深居台湾的梁实秋对外界之事了解不多,在内地轰轰烈烈地进行“文革”之时,梁实秋不知从什么渠道得知冰心与丈夫吴文藻双双服毒自杀的消息,很是悲痛,写下一篇《忆冰心》的文章,回忆两个人几十年的友情。梁实秋与冰心结识于1923年8月,那年他们一起从上海登上了开往美国的轮船。冰心因为发表《繁星》与《春水》两部诗集,名气很大。梁实秋则在《创造周刊》撰文批评冰心的诗作理智多于情感,因此断言冰心不是一位热情奔放的诗人,只是泰戈尔小诗影响下的一个冷隽的说理者。在轮船的甲板上,梁、冰不期而遇,经作家许地山介绍,他们开始寒暄。冰心问梁实秋:“您修习什么?”梁实秋答:“文学批评。”二人的对话就此打住。但是,旅途漫漫,为了消除寂寞,冰心联合梁实秋、许地山等人在船上办起了壁报,名字叫《海啸》,三天一期,张贴在客厅入口处的旁边。冰心的几首著名的诗作《乡愁》、《惆怅》、《纸船》,都是初发在《海啸》上。梁实秋满怀着深情写下的《忆冰心》见报后,女作家凌叔华给他写信,告知这是一个假消息,冰心、吴文藻夫妇活得好好的。梁实秋见信甚感过意不去,却又因是误传而由悲转喜,一笑而过,留下文坛一则不朽的“笑话”。可能是为了弥补这一“过错”,1982年,女儿梁文蔷回北京的时候,梁实秋托女儿带给冰心、吴文藻夫妇一幅书法作品,上书:“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生好时节。”

还有一件事,上世纪七十年代初,诺贝尔文学奖评选委员会让梁实秋推荐汉语作家,他推荐了老舍。岂不知,他的这位山东大学同事早已经在1966年8月24日跳入北京太平湖“自绝于人民”,而诺奖的候选人必须是健在的人。从这两件事可以看出,梁实秋虽然心系旧友亲朋,却已远离时事漩涡,成为“孤陋寡闻”之人。

经过整修的梁实秋故居基本保持了原来的面目,布置有介绍主人的海报,包括梁实秋先生生平、故居的整修过程,还有梁先生的著作,当然,还有那棵永生的面包树。故居整修完毕开放之后,梁实秋的女儿梁文蔷从美国回“家”,看到院子里那棵面包树旺盛地生长着,非常激动。梁文蔷说:“面包树是我母亲亲手种下,母亲逝世后,父亲常常提起面包树,它是母亲生命的延续。”梁文蔷的母亲程季淑是梁实秋先生的第一任妻子,两人自由恋爱,在北京结婚。在简单的婚礼过程中,梁实秋因为戒指太松,不知何时自动脱落丢失了,梁实秋非常自责,新婚的程季淑赶忙劝慰:“没关系,我们不需要这个。”婚后两人感情甚笃,程季淑鼓励梁实秋继续翻译莎士比亚全集,他翻译,她就为他整理、装订书稿,付出很多精力。梁实秋曾经深情地说:“翻译莎翁著作是一个浩大的工程,在这漫漫长途中陪伴我的只有季淑一人。”梁实秋与程季淑相依相守46年,1972年程季淑在美国因意外过世,梁实秋悲痛万分,写下《槐园梦忆》一书。两年后,71岁的梁实秋与43岁的演员韩菁清相识,并陷入热恋。那些正被《槐园梦忆》催得泪水横流的人,立即站出来反对,梁实秋的学生更是组织“护师团”,发誓阻挠梁师的这段黄昏恋。但是,这一老一少不顾世俗与偏见,于翌年结婚,经受了13个春秋的考验,直到1987年梁实秋因心肌梗塞在台北病逝。

1973年1月6日,侨居美国的梁实秋在自己70岁生日的当天写下词一首:“恼煞无端天未去,几度疯狂,不道岁云暮。莫叹旧屋无觅处,犹存墙角面包树。目断长空迷津度,泪眼倚楼,楼外青无数。往事如烟如絮,相思便是春长验。”那时候,旧屋无觅处,先生空悲叹。如今旧屋已换新颜,该令梁公感到欣慰吧。


hcsm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