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树、桑葚和桑蚕

陈涛发表于2014年06月12日18:16:45 | 名家美文 | 标签(tags):桑树 桑葚 桑蚕 陈涛 散文美文

每年端午节前后,我们研究所院内的一棵桑树便挂满了青而有些发红的桑葚,随后几天,桑葚便由红变黑,不少大人小孩便上树采摘。这棵桑树有3-4米高,树冠7-8米,但树叶小,结出来的果子也不大,远赶不上江南乌黑个大、甜味十足的桑葚。说起桑葚,我就联想到江南的桑树、桑葚,还有桑蚕来。桑树、养蚕是江南水乡的一大特色。30多年前,只要有村落,在村子周围必有桑园,它与稻田、麦田、菜园等是农事与家园的象征,是农家的命根子。一畦畦田地,葱翠嫩绿的桑园和菜地将村庄包围其中,典型的江南农村风光。

桑树在植物学上属荨麻目桑科,是落叶乔木或灌木。树高达3-10米,开黄色小花,叶子可喂蚕,果实味甜可口,可酿酒。叶、果、根可入药,木材可制作器具,皮可造纸,可以说桑树全身都是宝。我记得小时候,家乡的村东头是一片桑园,每当桑葚成熟时,下午放学回家我们就会钻到密密的桑园里采桑葚,边吃边摘,个大乌黑的桑葚放在嘴里,舌头和下颌稍一用力,液汁在口腔乱飞。那种清脆的声响,一如大自然发出的最柔和的语音。吃到最后,小嘴唇也就紫黑紫黑的了。吃够了,小书包的桑葚也就摘满了,然后钻出来回家。但摘桑葚有时也会遇到险情,有一次小伙伴们正往桑园里钻时,突然看到一条小青蛇盘在桑树枝条上,也在吃桑葚,吓得我们赶快钻出桑园,之后我们就只摘路边的桑葚了。

农家种桑是为了养蚕挣钱养家。我国自5000多年前先祖轩辕皇帝之妃嫘祖教民养蚕起,便开创养蚕历史,自此之后对养蚕极为重视。在商代设有“蚕女”,为典蚕之官。在新中国成立前及成立后,高等农业院校都开设了蚕桑专业,中国农科院所属还有蚕桑研究所,培养了一大批蚕桑科技人员。养蚕是一项技术很高的农事,应该是中国的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农家,一般是中青年妇女担当这一项技术工作。从蚕卵出蚁到蚕成熟上山吐丝作茧完成,需一个月左右,蚕中间要脱皮四次。养蚕要求很严格,蚕房内要消毒,要控制温度、湿度,不受风寒,不受高温,否则蚕宝会得病全军覆没,还要防鼠害和蛇偷吃蚕宝。在蚕房,我母亲是主妇,在关键时期,母亲要在蚕房整夜守护,十分辛苦。男劳力则负责剪、采桑叶,清理蚕匾内的蚕沙(蚕粪便)。蚕宝小的时候,桑叶必须切成细条,而长成白胖胖的大蚕后才能喂干爽新鲜的整张蚕叶,这时听到蚕房内全是“沙沙”的蚕食桑叶声音。蚕食桑叶千姿百态,有卧在叶边缘的,有在叶下的,有弓着身子像拱桥一样的,也有直挺挺躺在叶面上的。蚕生长大约二十几天后,脖子透亮,便进入“吐丝”期。农谚称“麦老一日,蚕老一时”,这时即将蚕放上用稻草或麦秸做成的“蚕山”上吐丝作茧,这就是所谓“作茧自缚”,晚唐诗人李商隐作的“春蚕到死丝方尽”的诗文就是这一写照。一个多星期后,便会看到不少农户的门口、场院里白花花的蚕茧,村子里充满了一片农家的喜悦和欢乐。不久,一筐筐雪白蚕茧挑到镇上收茧站换回钞票,是全家一笔不小的收入。

在江南,一年可养两季蚕,春蚕和秋蚕,但为保护桑树不过度损伤,一般也就剪一次桑叶,养一次春蚕了。

几十年过去了,不知何时何因,江南这些祖宗留给子孙的大片稻田、麦田、桑园等,在不少地方已消失殆尽。毁林容易成林难,这些祖宗留下的乡愁何时还能再现?


hcsm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