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编的故事

李栖竹发表于2014年07月02日23:01:10 | 新闻资讯 | 标签(tags):棕编 四川 棕榈树 李栖竹

在不久前举办的第六届中国国际旅游商品博览会现场,一位来自四川北川的羌族姑娘埋头编织着手中的棕叶。随着灵巧的手上下翻飞,毫不起眼的棕叶变成了一只只栩栩如生的小龙、小螳螂、小蜻蜓,围观的孩子们睁着好奇的大眼睛,不时发出惊叹之声。

在四川北部的深山里头,常常能见到棕榈树。笔直的树干、像扇子一样铺开的树叶,还有叶鞘上柔韧密实的棕纤维,可谓“周身是宝”。老乡们拆了棕纤维扎草鞋、蓑衣、斗笠、笤帚,对孩子们来说,那“扇子”上撕下的条条棕叶,也是再好不过的玩具。

棕编的故事——棕编小龙

刚刚抽芽的棕叶,总是紧紧合成一束成“宝剑”状,然后慢慢铺开成扇形,颜色也由嫩黄逐渐过渡到浓绿。狭长柔软的叶片是最好的编织材料,几乎每个山里娃都会拿它编一些小玩意儿,比如两根叶片交互折叠而成的“虱子窝窝”,再比如四叶联编层层摞起的“笼床”,都充满童真和野趣。

在玩具匮乏的年代,平凡的棕编陪伴着孩子们成长。作为其中一员,我怎么也想不到会在旅博会这么“高大上”的场合再度看到它们的身影。一只只翠绿的小猪、小马、小鸡、小兔姿态各异,栩栩如生,几乎只用一眼,我就立即认出了它们:这些调皮的小家伙,不正是儿时简陋的“虱子窝窝”的加强版么?原来,它们是被艺术化了的棕编。

棕编的故事——棕编昆虫

和我一样,这些棕编的主人黄强也是从大山里走出来的孩子。他的家乡北川和我的家乡青川都是5·12汶川大地震的重灾区,也都是盛产棕树的地方。地震以后,黄强怀着造福乡里的梦想开了一家旅游工艺品公司,在北川桂溪乡、陈家坝乡、永昌镇等地的残疾人康复中心设立了棕编培训传习点,很多灾后失地、致残的老乡,跟他一起踏上了棕编之路。

作为旅游商品的北川棕编,再也不是乡间孩子的“小打小闹”,而是有着非常繁复、考究的制作流程:四月初开始采集新鲜的棕榈嫩叶,用排针状的特制工具将其切割成2毫米到7毫米宽的细丝,经硫黄熏、晒干、浸泡等工序,使之色泽洁白、质地柔软,有的棕丝还要染成桃红、金黄等颜色。

除了棕编小玩具,老乡们还会制作鞋、扇、帽子、提包、凉席、针线盒等棕编服饰和日用品。不同的品种,其编织工艺各有不同:比如提包常用“胡椒眼”,即将经线等距离排列、交叉成菱形,然后用两根纬线在菱形四角交叉处编织;鞋、扇多用“密编”,即将经线等距离平行排列,纬线紧靠上下而交错编织;帽、席常用“人字编”,即每根棕丝以起二压二的规则反复交错编织。编织时,还要用到各种木制、纸制、泥塑模具,以及挑花、提花、压花等制作工艺。

精心制作的棕编工艺品,采用双面胶、磁铁等材料进行黏合,可以日常穿戴、把玩,也可以作为摆件欣赏,备受中外游客的欢迎。


hcsmnet